中文资讯名站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名人 > 著名女人>   正文

林璎:美国华人圈的骄傲 成就从不逊于姑姑林徽因

提到林璎这个名字,相信大多数人是陌生的,她是“民国第一才女”林徽因的侄女,相比于姑姑林徽因,她的名气的确要小得多,但如果要论两人的成就,她比林徽因有过之而无不及,著名的越战纪念碑和“妇女之桌”就是出自她之手。

林璎与建筑的不解之缘_林璎:美国华人圈的骄傲 成就从不逊于姑姑林徽因

美国华人圈中,有3个人的名气可谓是响当当,分别是婚纱设计师Vera Wong(王薇薇),大提琴演奏家Yo-yo Ma(马友友),建筑设计师Maya Lin(林璎)。

相信前面两位大多数人都比较了解,而后面这位呢,很多人甚至都没听过,因为她的名声总是被她的姑姑盖过,而她的姑姑,正是民国第一才女林徽因。

其实论成就,林璎压根儿就不逊色于林徽因。

在林璎出生之前,她的父母就已经移民美国,所以虽然她从小在美国长大,但与国内林家的亲戚联系不多。

或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,林璎虽在林徽因去世4年后才出生,而且一生都不曾见过林徽因,但姑侄俩都与建筑有着不解之缘:林徽因参与设计了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,林璎则设计了华盛顿越战纪念碑。

林璎与建筑的不解之缘_林璎:美国华人圈的骄傲 成就从不逊于姑姑林徽因

林璎设计华盛顿越战纪念碑时,才读大三,年仅21岁。她和别的女孩子不同,喜欢的东西比较冷门,在耶鲁读大学时,她选择的专业是“丧葬建筑”。下了课,她常去学校附近的“园林街公墓”,她喜欢沉浸于那种肃穆与宁静之中,喜欢简单不繁复的线条。每逢放假,她都会自己花钱到欧洲考察各种公墓,研究对死者悼念的形式。

正是因为对“丧葬建筑”的诸多研究,当看到华盛顿越战纪念碑征集海报时,林璎就动了投稿的心思。

当时投稿的作品有1421件,林璎的作品脱颖而出。很简单,很冷静,没有拔地而起、雄伟壮观的设计,如同一把刀割裂大地,两翼的一边指向林肯纪念碑,另一边指向华盛顿,上面按顺序刻着阵亡者的名字。

然而很多人反对这个设计。他们没有见过这样的纪念碑,有的人说像回飞镖,而回飞镖意味着灾难必将重演;有的人说像地面上的黑洞,是麻烦的象征;还有人说是“一道耻辱、悲哀的黑口子······”总之非议不断。

甚至有一个美国富豪掏钱给那些气愤的越战老兵买机票,鼓励他们去华盛顿抗议,并纠集了一批人压迫政府,要再请一位白人雕塑家设计美国军人的形象,建在林璎所设计的纪念碑正前方。

林璎与建筑的不解之缘_林璎:美国华人圈的骄傲 成就从不逊于姑姑林徽因

因为闹得太凶,主办方只好再投了一次票,结果还是林璎的作品胜出,他们便找到林璎,想要她做出让步,在她的设计中加上老兵雕像。

林璎开始意识到,这一切已经无关她的设计,而是种族歧视。但她丝毫没有要退让的意思。仍在读书的她,并不在乎失去这次扬名的机会,也不畏惧外界的舆论压力,严正拒绝了修改方案。

她说当时设计纪念碑时,秉持的是“死亡也是一种荣耀”的想法,她希望这个设计的主体是“人”,是那些因为战争而献出生命的“人”,而不是为了歌功颂德,为了政治。

她希望活着的人可以在这里感受到生与死的界限,希望他们接受死亡的现实之后,走出阴影,回归光明。

在林璎的坚持下,主办方最终还是使用了她的原设计。不过纪念碑落成之时,并没有署下林璎的名字。

那段时间,因为舆论压力太大,林璎不得不从耶鲁休学一年,不过很快,她便恢复过来,远离纷争,继续自己的求学之路。

林璎与建筑的不解之缘_林璎:美国华人圈的骄傲 成就从不逊于姑姑林徽因

而事实证明了林璎所坚持的东西,是值得坚持的。

纪念碑落成之后,有不少老兵的亲属、战友到那儿去缅怀故人,抚摸着大理石面上刻的名字,看着自己的倒影与名字相映,有一种生与死在某一瞬间真的相连的感觉。不少人在那里,流下泪水,那不是悲伤的眼泪,而是平静告别的仪式——“逝者已矣,生者如斯”。

一位越战老兵说:“这是一个能静静地吊唁我的朋友的地方,它帮助我平静地接受历史上的一些痛苦片段。”

这座纪念碑,后来被称为“美国的哭墙”。这才是真正的设计,所带来的力量。

而在林璎设计的纪念碑附近修建的那一组老兵雕塑,却无人问津。民众对艺术或许是迟钝的,但一定不是麻木的。

关键字:
为您推荐
Copyright © 2021 中名网 www.feelcn.com 版权所有